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迎接藍天 北京再出發

為瞭環保需要,首鋼石景山廠區於2011年初全面停產。這是即將停產的廠區。(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范繼文 攝系列報道之五三面環山的內陸城市、超過2000萬的常住人口、全國第一的機動車保有量、眾多歷史遺留的工業企業,北京的空氣質量如何能在這些不利的城市、地理因素中突出重圍,實在是個不小的難題。2008年奧運會,北京兌現承諾,實現17個“有控制”的“藍天”,讓世界驚嘆。這是一場始於1998年的改變,政府的決策牽系著城市的未來。10年、14個階段、200多項治理措施為這個城市爭取著每一個“藍天”。三年後的2011年,北京再次面臨挑戰。PM2.5,這個細小到可以入肺的微粒,開啟瞭北京大氣環境治理的新十年。換車、降塵、壓煤……十幾年來北京一以貫之的努力,在2012年再次加碼。從這一年開始,更加嚴格的京油品標準率先執行,汽車尾氣將更加清潔;從這一年開始,100萬畝平原森林將拱衛京城,吸納滯塵;從這一年開始,1200傢高污染企業將按名單逐一退出京城。十幾年來,北京大氣治理取得瞭積極進展,但與首都科學發展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相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今後,北京將在空氣質量持續好轉的基礎上,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降低PM2.5為重點,打一場提升空氣質量的攻堅戰。北京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在過去的五年裡,以成功舉辦奧運會為標志,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相關檢測指標均優於申奧承諾。當前,北京正在大力實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發展戰略,把以治理PM2.5為重點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加緊推進,全面提高環境建設的質量和標準。再見,百年首鋼5月27日,在卸任北京市環保局新聞發言人三個月後,“麥霸”杜少中又一次召開“新聞發佈會”。當天,他的新書《微薄之力在微博》正式首發。打開書本,時間往前推到2011年1月5日,作為北京第一位織“圍脖”的局級新聞發言人,杜少中將自己的宣傳陣地擴展到瞭網絡。身為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的他,在微博上第一個要紀念的地兒,卻是北京最大的污染企業首鋼。他說,這個地方有關他的青春。從天安門城樓出發,沿著寬闊的長安街向西17公裡,就是北京最大的工業項目,也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鋼廠之一:首鋼石景山廠區。這裡也是北京數十年來最大的污染源。據環保部門測算,首鋼搬遷前每年排放的可吸入顆粒物(PM10)達1.8萬噸,占市區PM10排放量的五分之一強。更為要命的是,首鋼地處北京的上風上水,西風一起,煙塵彌漫京城。“我16歲進廠,在首鋼工作瞭11年,當時真不知道這是一個污染企業,那時人們的環境意識還都比較差。”今年59歲的杜少中沒想到,2000年,幾經輾轉,他竟從一個重污染企業到瞭一個專管污染治理的部門工作。“北京市的上空有個"黑蓋","黑蓋"的中心就是石景山。到瞭晚上就往市裡移,往下沉。”2001年,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給北京市政府寫瞭一封信。信中集合瞭數位專傢的觀點,指出解決“黑蓋”問題的唯一辦法是把首鋼有污染的項目全部搬遷出去。這封信由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會長梁從誡轉給瞭時任北京市市長的劉淇。其實,關於首鋼搬傢的話題,早在1999年初的北京市人代會上就曾被提及。然而,這是歷史留下的欠賬,清還談何容易。作為北京最大的工業企業,首鋼提供著大量稅收和就業機會。到2003年底,首鋼在冊職工13.51萬人,占首都產業工人的1/6。而有資料顯示,首鋼上繳的利稅占到北京市財政收入的5%。首鋼搬遷,陷入長久的僵局。2001年7月,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對於一個不斷強調要在不到7年時間內籌辦一屆“綠色奧運”的城市,污染對它來說,變得無法容忍。2003年9月、10月和2004年5月,北京市政府三次向國傢發改委報送關於首鋼實施壓產、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的方案,並提出在北京地區保留首鋼總部和研發體系,冶煉部分全部向東遷至250公裡外的曹妃甸。首鋼搬遷由此走入快車道。2005年2月,國務院對搬遷方案予以批復。按計劃,搬遷分為三個階段,截止日期是2010年底。2011年1月13日,首鋼董事長朱繼民宣佈,石景山廠區鋼鐵主流程全面停產。擁有十幾萬職工、年產值和利稅分別達上百億元和幾十億元的百年老廠,從此不再煉鋼。當天,北京市委書記劉淇為首鋼頒發“功勛首鋼”紀念牌,市長郭金龍隨後發表講話。他回憶起首鋼在我國鋼鐵史上創造的多個第一。講到動情處,郭金龍向現場淚眼相望的首鋼員工深深鞠躬。“首鋼對北京做瞭重大貢獻,對中國鋼鐵工業做瞭重大貢獻,現在又在新的生產基地,繼續為國傢鋼鐵業做貢獻。”在隨後召開的2011年北京市兩會上,劉淇兩次表達瞭對首鋼職工的敬意,“10萬職工、100億產值,這樣一個工業企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新的發展,這件難事辦得非常好”。淘汰名單待出爐建國之初,北京選擇瞭一條以重工業為主的發展道路。工業生產產值中,重工業占到62%。在半個世紀的工業化進程中,北京一直追求著“大而全”。國傢統計的工業門類是164個,北京擁有147個,占90%。各個工業門類,北京都自成體系。首鋼的搬遷,拉開瞭北京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幕。除瞭首鋼,東南郊工業區的一些重點污染企業也被北京市政府列入調整搬遷計劃。2006年7月15日,經營47年的北京煉焦化學廠停產。廠長張希文走上一號焦爐推焦臺,推出瞭最後一爐焦炭。北京焦化廠的停產,帶來的不僅僅是43.33億立方米的工業廢氣減排量,還有每年296萬噸的煤炭削減量。此後,北京又制定瞭進一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耗水企業的規劃。2007年底,北京化工二廠和北京有機化工廠停產,同一年,北京共關停24傢“三高”企業,完全退出瞭小造紙、小印染、小鑄造等7個行業。市發改委主任張工表示,目前,在北京市每年2635萬噸的用煤量中,有27%來自工業用煤。而今天,北京對高污染工業企業的淘汰仍在繼續。目前,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污染工業行業調整以及生產工藝和設備退出目錄”,加快淘汰高污染企業和設備。預計“十二五”期間,北京將繼續淘汰建築渣土燒結磚、瀝青防水卷材、鑄造、化工、木質傢具制造等行業高污染企業1200傢。到2020年,隨著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及設備的逐步退出,以及城六區“無煤化”等工程的推進,全市的燃煤總量將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不到目前的40%。“兩個瓶子”的故事在杜少中擔任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和新聞發言人的8年裡,與他相伴時間較長的,也是北京大氣治理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機動車污染防治。為瞭引起人們對機動車污染的重視,杜少中選擇瞭一種觸目驚心的方式:他用兩個透明的玻璃瓶子,采集瞭一輛6升國柴油車正常行駛1小時排放的顆粒物(PM10和PM2.5)。滿滿兩大瓶黑色顆粒,加起來足足有200克。杜少中帶著這“兩個瓶子”接受過很多媒體采訪,參加過多次新聞發佈會,甚至上過市政府專題會。“兩個瓶子”曾在報紙顯著位置展示給瞭市兩會所有代表委員。“要提升北京空氣質量,機動車污染防治得倍兒當回事。”杜少中說,而對於一個擁有500萬輛機動車的城市,更是如此。據測算,北京空氣中的一氧化碳85.9%來自機動車尾氣,空氣中的氮氧化物則有56.9%是拜機動車尾氣之賜,而氮氧化物則是造成灰霾天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管理處處長李昆生曾經和別人一起算瞭一筆賬,一輛國標準的輕型汽油車,行駛100公裡排放的一氧化碳量為152克、碳氫化合物18克、氮氧化物3克等,總計排放的污染物約175克;而一輛黃標車百公裡排放出的一氧化碳達到2880克、碳氫化合物249克、氮氧化物82克,總計多達3200多克污染物。據測算,黃標車與國標準車、國車、國車、國車的排放標準系數比例約為1:5:7:14:28。也就是說,1輛黃標車排放出來的污染物約為28輛國車排放污染物的總和。“北京機動車保有量迅速增加,如果不通過減排的方法為新增機動車騰出更多的環境空間,機動車的發展是難以想象的。”杜少中說。這些年,北京機動車在增加,污染物反而在減少,走的就是通過不斷提高油品標準減排的路子。1999年1月執行國標準,2002年執行國標準,2005年12月執行國標準,2008年3月執行國標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政府的力推下,北京的機動車排放標準三年一提升,用瞭不到15年時間追平歐洲標準。北京每一次車輛排放和油品標準的提升,帶來的是新車污染物30%~50%、在用車污染物15%~20%的減排量。今年3月底,市委書記劉淇在訪問聯合國駐內羅畢總部時,就北京實施環境保護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與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進行瞭交流。在分析北京PM2.5形成的原因時,劉淇說,主要是由於機動車數量過大,尾氣排放量大。為此,他表示,北京將推廣使用國標準的油品,淘汰超標舊型車輛。5月17日,北京市環保局宣佈,京標準油品月底上市,500萬輛機動車將喝上更幹凈的油。一份快速出爐的治理方案作為北京市的明星發言人,杜少中深諳與媒體、受眾的溝通之道。但在2011年歲末那些灰霾籠罩的日子裡,有關環保的話題讓杜少中感覺到有點“hold”不住。從2011年10月開始,PM2.5,這個可以直接入肺的細小顆粒,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占據瞭首都平面媒體、網絡媒體以及廣播電視的重要版面、重要時段。它的揮之不去,讓民眾感到不安和恐慌。彼時,國傢對於PM2.5的常規監測還沒開始,甚至沒有關於PM2.5的濃度限值指標。在北京,一些環保組織志願者開始拿起空氣檢測儀器,走上街頭,自測PM2.5,並通過網絡發佈民間信息。民眾的密集關註和拷問讓政府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壓力。那段時間,作為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兼新聞發言人,杜少中也“不那麼淡定”。在“罵聲”最猛烈的日子,他甚至半夜爬起來發微博“敢問路在何方”。杜少中感到,這是在繼1998年和2008年以來,北京空氣質量遭遇的第三次危機,但也可南崁汽車貸款房貸能變為“轉機”。2011年11月16日,國傢環保部發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次征求意見稿),首次提出將PM2.5和臭氧8小時濃度值納入強制監測范疇。一個月後,作為大氣污染的重點區域,北京被列入要在2012年率先展開PM2.5監測的省市范圍。而與監測同樣緊迫的,是如何治理。那些個灰霾相伴的日日夜夜,也是於建華最忙碌的日子。於建華是北京市環保局大氣處的處長。每次空氣中的PM2.5一飆升,於建華的手機就響個不停。他需要應對的,除瞭各媒體記者的追問,還有市裡關於大氣治理的密集會議。“十幾年來,北京大氣治理取得瞭積極進展,但與首都科學發展的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相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今後,北京要在空氣質量持續好轉的基礎上,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降低PM2.5為重點,打一場提升空氣質量的攻堅戰。”2012年新年剛過,北京市市委書記劉淇向來訪的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達瞭北京治理大氣的決心:北京要在PM2.5治理上率先前行。收集關於北京地區PM2.5水平的研究資料,分析北京PM2.5的來源和比重,研究國外各大城市的治理歷程,制定進一步的治理措施。在應對PM2.5問題上,政府運轉迅速。在今年1月中旬的北京市兩會上2016貸款全省皆可處理,副市長洪峰向代表和記者們拋出瞭北京市應對PM2.5的“八大”舉措。而此後半個月,涵蓋瞭“八大”舉措的《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在政府專題會上獲得通過。雄心勃勃的造林運動政府的回應成為一劑安慰民眾不安的良藥。而在這劑藥方中,20萬畝平原造林堪稱“猛藥”,它集全市之力,一路高歌猛進。今年春天,薛明(化名)一直都在忙活一件事:種樹。西馬金潤小區東側的一塊空地就是他的“戰場”。薛明是這裡的居民,自打3月下旬起,薛明就開始在小區裡打造自己的“綠林”。買苗,挖坑,栽樹,澆水,40多天裡,薛明細致地做著每一項工作。甚至連栽樹苗的土,他都一籮一籮地篩過。薛明這樣做,是因為他相信,一己之力也可以帶來改變。“綠化北京、人人有責,綠色北京、人人共享”。這是3月16日,劉淇在20萬畝平原造林工程啟動儀式前的動員大會上的動員講話,一場綠化北京的“人民戰爭”由此開始。在大興永定河兩岸,一片片荒野河灘上,幾十萬株幼苗綻放新綠;在昌平馬池口2000畝沙坑裡,新木碧水相依,宛若江南;在豐臺槐房破爛不堪的城中村,30多個品種、2萬多株槐樹共聚千畝槐園。截至5月10日春季任務結束,兩個月內,全市完成造林20萬畝(相當於133平方公裡),植樹1300多萬株。“過去我們幹瞭20年,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也才100平方公裡。”副市長陳剛曾向兩會代表們描繪過這20萬畝綠林的未來,“如果在五環六環間出現一個巨大的森林帶,那就和莫斯科的郊外有一拼瞭”。“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融入森林”。在今年20萬畝造林目標之後,5年100萬畝的宏圖已經繪制。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6-11/14231082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nsenl80 的頭像
    hansenl80

    台灣痞客?

    hansenl8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